您当前位置:首页>会员天地 > 会员风采 >

雷龙先生文存·代序

时间:2020-02-22 18:14:58  来源:  作者:刘良业
\
公益诗人——雷龙先生

 
   《雷龙先生文存》是公益诗人刘良胜先生的遗作,雷龙原本是他家乡的一座山,位于诗人旧居的西北边。大约是日久生情的缘故吧,也许是“相看两不厌”的缘故吧,或许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吧,诗人从小就对此山含情钟爱,便自号雷龙居士。诗人去世后,他的亲人把他创作的作品结集出版,文集便以他的“自号”命名。
   此序本应由诗人自己来作,因为对这部文集的内容和艺术特征的整体把握和深刻理解,毫无疑问,自然首推作者本人。但由于诗人已经仙逝,因此,作为他的兄长,只好由我勉力来完成。
    作者虽是一位诗人,但命运多舛。早年出身贫寒,少时读书,衣食不敷。曾寄住一单位楼道下,天寒,无钱买菜,又不能回,遂以盐水泡饭以食之。久而久之,竟成癖好。至高三,亲友知其不善俗务,便让他委培定向。不意他毕业之年,又遇“改革”,其工作遂无着落。不久,一国家单位招考,他发愤攻读,竟夺第一。上班前,不料又生波澜,一纸文件,取消此招。无奈,他只得去一家中学代课,一边参加研考;无奈命运不济,两者屡试不遇。从此心灰意冷,外出务工。后在亲友帮助下,经营小本生意,居然也小有声色。
    好景不长,很快以他一段短暂而又漫长的不对称恋情和畸形婚姻宣告结束。大概是出于诗人的情怀,他竟毫无顾忌、发疯似的爱上了一个坊间女子:他不顾亲友们的强烈反对和苦苦忠告,他也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他的“口袋”被掏空后,“人家”提包走人,剩下他这个“孤家寡人”。然而他居然“冒天下大不韪”,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毅然决然和她“结婚”。名义上恋爱加结婚七年时间,但实际生活在一起还不到两三个月,他就被“洗劫”一空,本利皆无,人财尽失,而且身心俱疲,憔悴不堪,从此穷困潦倒,一蹶不振。后来他在诗中悲愤地写道:“一念之间孽情生/一意孤行无人真/吵嘴打架家常饭/忽冷忽热臭不分/赔光家底断事业/输到光棍误青春/痛哭月落凤也落/一失足成千古恨/”(见《无题》其二)正是当时那种心境的真实写照。
    不知何时起,也许是受了母亲在世时信佛的影响,他开始信奉佛教,从此变得平淡、宽容、慈悲起来。不久他就爱上了做“公益”,尤其爱上了无偿献血——一种“许褚赤膊上阵”、不计任何后果式的献血。从现存资料看,他从2000年起就开始无偿献血,先是一月一次献血400ml,后来发展到一月献两次血小板(有时是1U,有时是2 U)——这无论是从他的工作条件、经济条件还是从自身条件来说,都是不允许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8年8月(9月他发现自己已患重症)。实际上,到底从何时开始献血、献血多少,现在无从查考。从他2014年1月获得的“浙江省无偿献血荣誉证”( 浙江省献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来看,到2014年之前就应该有一定的数量了——但留存到现在的献血证主要是2016至2018年的(献血合计大约1万多毫升)。在衣食不敷的贫困交加中,竟默默无闻做如此大公益——以致他生前亲友们都不知道此事。现在想来,也许是“施比受更有福”佛家慈悲心怀在他干枯和受伤的心中起了作用吧?但其结果仍令人不胜唏嘘。
    诗人身患重症发现前夕,也就是2018年9月,尽管他经济状况依然很糟糕,生活很艰难,但还是义无反顾做了一件在他看来是很重要、也很有意义、也是他一直想做又没有做成的事情,那就是把那位长年累月生活在乡下、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整个大家庭、至今未婚、年过花甲的长兄接到杭州,住在他那不到十平米楼道下面的租房里,并亲手做饭做菜“款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兄长。为此,他提前请了一周的假——其时他已病入膏肓,但他仍以非常人毅力,克服种种苦痛和艰难,乘公交、下地铁、打的车,一步一步,带他那善良、淳朴、忠厚的长兄逛遍了大半个杭州城。临别时,他还信心满满对长兄表示:明年将把那位在乡下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大姐接来,一起共享杭州美色。此时,他还不知道:病魔已经在无情地蚕噬着他的肌体,死神已经向他召唤。似乎在告诉他:要实现这个诺言,恐怕只能等来生来世。现在想来,不禁令人长歌当哭。
    知悉诗人身患重症后,他的亲人们心急如焚,立即催促并安排他到北京、石家庄和合肥等地治疗。为了医治他的病,他的亲人们白天黑夜,四处奔波,筹款服伺,含辛茹苦,全然无悔。然而遗憾的是,他那从不愿“亏欠”和“拖累”他人的倔强性格以及他那薄弱的经济条件,尤其是在此期间他遇见了几只浑身通黑的箱形水母,致使他病情迅速恶化,并走向死亡。“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见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2019年3月5日傍晚,在人间苦苦挣扎了47个春秋、历尽了人间磨难的诗人在自己的家乡溘然长逝,结束了他那多灾多难的悲剧一生。时天地含悲,山河恸哭。3月7日,在天色阴阴、细雨濛濛中,他的亲人们把他安葬在他家乡的小茶坞西边山嘴(即石冲岭口),并立碑纪念。
    或许是这些苦难的经历,或许是这些生活的沧桑,或许是“愤怒出诗人”吧,或许是“不平则鸣”吧,使他喜欢上了诗。开始在日记里写,后来在电脑里写,在邮箱里写,再后来博客盛行,他便在网上创建了“天下第一诗铺”博客和“丝缘诗社”,几乎每周、有时甚至是每天都在里面写。关于他创作的诗歌数量,2006年2月10日,他在温州写信给我说:“从初中就开始写诗,到现在,也有二十年左右了,写的诗也够出二十几本诗集了。”同年2月13日,又给我写信说:“我写的诗可出二十几本诗集,是按每集一百首来计算的;我认为我所写的诗歌总数大约在四千首左右吧……”也就是说,到2006年2月,他就写了四千首左右诗歌。至于到2019年3月他去世,一共写了多少首诗,我们无法查考,也无从得知。
    不过,据他生前所讲和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他所创作的诗歌和散文,遭过两次大“劫”:
    一次是他那时还在温州务工,一天晚上加班,回来时自己房中物品被盗一空,包括他原来写的诗歌和散文手写稿以及电脑和写在其中的诗文,直接导致此前(大约在2006年10月之前)创作的
四千首左右诗歌作品几乎遗失殆尽(现仅存6首)、散文等其它作品则全部丢失的恶果。
    另一次就是他去世后,他的诗文没有得到及时抢救。当然,这也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诗人作诗(或者作文),主要是出于爱好,或者只是借诗述怀而已:虽然刚开始写诗时,还天真地幻想以此谋生,但他很快发现这仅仅是白日做梦,就彻底放弃了。后来,由于诗人的贫困,加上自己仅仅一点的收入都做了公益,诗人无力出版这部书,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想到出版这部书——因为他作诗绝不是为了名利。另一方面,由于诗人匆匆去世,什么也没有做交代;除了只言片语,没有留下任何可以寻找他诗作的完整信息——其时又逢博客升级,因没有及时掌握其密码、无法获取他电脑和网上有关诗文;特别是在他病逝之前——除2006年前后我曾跟他讨论过他诗集出版问题、后因种种原因、诗人选择了放弃外,以后他的亲友们对他的诗歌和散文,也就知之甚少了。直到整理他遗物时,亲友们才逐渐发现,并重视起来。为了纪念这位可怜的命运多舛诗人和亲人,为了让这位流浪的公益诗人之名不泯灭于世,对后人有一个“交代”,亲友们便自觉开展了抢救活动——虽经亲友们的奋力抢救,但绝大部分诗文已不幸丢失。
    现在收集起来他的诗词总计210首(大约6.3万字;组诗作品按一首计算),创作时间为1996年12月至2018年7月,前后23年。但据他“从初中就开始写诗,到现在,也有二十年左右了”的说法,他创作诗歌的时间估计长达33年左右,甚至更多长。从诗人短短47岁的一生来看,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死,是诗的一生!不幸的是,只是至今我们仍然没有掌握他以前创作的作品而已。另外还收集到他轶失各处的散文69篇(大约9.4万字),创作时间为2006年10月至2015年7月,前后大约20年。但我以为,这些收集起来的散文,也仅仅是诗人创作的极少一部分。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能收集到他的诗歌和散文,也仅仅只是他全部创作作品的百分之一二而已。

    从他现存的作品来看,最有价值的当然是他所创作的诗歌——虽然散文也有一些好的作品,但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毫无疑问还是诗歌。因此,下面就对他诗歌的思想内容作一简要分析。
    对自己家乡和亲人、尤其是父母的感激、感恩和怀念,是他诗歌的最重要主题。
    诗人生于贫寒之家,早年离开父母外出读书,后来越走越远。大学毕业后,由于在家乡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只好远走温州、温岭、杭州等地务工。一年除春节期间短暂回来以外,其他时间均在外地,很少有时间和亲人们团聚。父母亲的关爱和深切的惦念,兄弟姐妹们之间的情深义重,使他对故乡、对亲人们产生了深深依恋。诗人天生敏感的性格,居无常所的生活,变化不定的工作,使诗人屡屡碰壁,屡屡遭受挫折,屡屡失败;他又心地善良,不愿做一些在他看来不值得一做或者有背他做人原则不能做的事情,心灵极度不安,正如他自己所说:“又回到颠沛流离的打工路上/又从一个陌生的城市搬到另一个更陌生的城市/在茫茫人海中,我却像一个幽灵穿行在浩瀚无边的荒野/独自悲欢,独自哮叫,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行走中/”(见《行走在路上的心灵》)因此,他那受伤脆弱的心灵,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黯然在梦里,回到故乡自己父母亲和亲人那里,寻找温暖,寄托自己的情怀,抚疗自己那颗受伤的心。
    工作的不如意和爱情婚姻的挫折,更加深了他对故乡亲友的思念。2000年4月,深爱着他的父亲去世,他伤心欲绝,写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怀念诗歌(可惜现已丢失)。从此,母亲便成了他唯一精神依靠:“饿了我就找你要饭吃/冷了我就找你要衣穿/”(见《混沌天开》)2012年12月,诗人历经了生活、爱情和工作中的三重打击,精神备受折磨后,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突然去世,他顿感天崩地裂,痛不欲生。他痛哭道:“她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无疑是天崩地裂、人神共悲的大事件!”“母亲,仿佛是我们手上的宝贝金子,有她在,虽然不用,但心里感到踏实;她走了,我们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与恐惧!”(见《与母亲一起走过的最后时光》)因此,诗人悲痛地要“悬崖一跳愿随身。”(见《七七,直把启程作归程》)这正是诗人在母亲去世后,一切不知所从,一切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灵的真实写照!
    后来,他在诗中就反复写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譬如《想念妈妈》一诗中,他写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凄凉:“妈妈,其实我和你扔下的后菜园一样荒凉/妈妈,当我再次出现其中时,也只是野花/”在母亲逝世已经三年了,他还在哀吟:“自从母亲离去之后/天堂就一直让我望而却步/”(见《母亲仙逝三周年祭》)读后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据不完全统计,写他对家乡亲友怀念的诗歌大约50多首,其中写对母亲思念的诗歌多达20多首,将近占怀念诗歌的一半,占全部诗歌的十分之一还强。他的这类诗歌写得数量不仅多,而且内容也很感人,质量也很高,可以说是他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譬如《乡思》、《哀思》、《温柔地坚持》、《归来》、《暖冬鲁冰花》、《想念妈妈》等。
    2017年6月,母亲去世后,一直帮着照料他生活的最小弟妹病逝,对他精神来说,可谓雪上加霜,使他倍受煎熬,“闻道飞升,千里泪血。”(见《忆秦娥·箫声咽》)他挥泪写下了催人泪下的组诗——《致父、天父、天父的女儿》。
    此外,他写的诗歌《缅怀姑婆》——写少时对他疼爱有加的姑婆、《鸟笼·灯笼·琥珀》——写读书时对他关心照顾的徐老伯等,都写得真实感人。
    对幸福美满爱情婚姻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对不良爱情婚姻生活的不满和鞭挞,是他诗歌的另一重要主题。
    在他现存的210首诗歌中,这类诗歌约90首,约占全部诗歌的百分之四十五,是诗人创作最多的一类题材。如果称诗人是诗的一生,也可以说,诗人是情的一生。他这种情,不仅表现在诗人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的热爱上,还表现出诗人对爱情婚姻的真情实感上。这类诗歌大致分成两类:
    一是前期写的:也就是诗人自己还没有实际接触到爱情和婚姻、或者说诗人自己感情还没有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前写的这类诗歌。从现存的诗歌来看,这类诗歌并不是很多。在主题思想上,这类诗歌,内容比较健康,比较积极向上,对美好爱情婚姻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憧憬,诗风轻柔、优美、飘逸,情感动人。譬如《送客》(其二):“你走了/我才想起相处时/那些突然红的花/那些偶然绿的水/是编织在春天里/最感人的爱的谎言/”全诗写送“客人”,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花和水为喻,把自己与“客人”之间难分难舍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意清婉,犹如春风拂面一般:轻轻地送客,淡淡的离愁。
    一是后期写的:也就是诗人感情遭受了挫折和失败之后写的诗歌。这时期写的诗歌,诗人对自己以前的感情生活进行了总结、反省、回忆,言辞比较激切、激烈、激愤,在沉郁、悲愤中透露出茫然和凄凉——这类诗歌是诗人爱情婚姻诗歌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力作所在。例如:在《无花果的黄昏》这首诗里,诗人写道:“片刻沟通,布满肉棘的道路把金刚裹扎/水深火热的甜和暗无月光的辣/洞若观火的眼,要你低下头,趴下趴下/爱成就了洞房,爱也失去了家……
/四岁了/婚姻这棵树/无果更无花/一个诗人,一个流浪汉,活活地吊死了/”诗人痛苦地回忆了自己所谓的四年婚姻生活,结果不是成就了“家”,而是“失去了家”,连诗人自己都被“活活吊死了。”语意看似平淡,其实充满了愤懑、无奈和悲哀。在《睡莲》一诗中,诗人“用泪水涵养了你七年”的爱人,但结果却是:“书呆子羸弱的就要撒手西去/你要知道啊/他只是那个用命唤醒你的人/一旦你醒来,他就得永远地离开/”在这里,诗人欲哭无泪,痛不欲生。又如在《与春同行,一路花开》诗中,诗人愤愤地称自己爱人:“生来就一颗冰心。”自己被践踏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但诗人“还是喜欢这原始情感涌动的颜色,”为爱至死不变、不悔。无论诗人怎样努力,但结果都是一样。最后,诗人终于有所醒悟,含着血泪,写了《有你在,世界与我无关这首悲愤诗。
    总之,纵观诗人一生,爱情、婚姻这四个字,对诗人来说,是一件奢侈品。从诗人本意上讲,本来是渴望并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建立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并从此中寻找自己的欢乐——藉以弥补自己在事业上的失意——这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梦想。可在现实生活中,恋人乃至爱人的世故、功利、狠心、绝情,最后背他而去,以致诗人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付出,一次一次的忍让,得到的却是一次一次的欺骗、一次一次的挫折,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刻骨剜心。至此,诗人退缩了,害怕了,心冷了,灰心了,甚至连自我毁灭的心都有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准备放弃这梦中的爱情和婚姻,企图从中彻底解脱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诗人又割舍不下,放心不下,结果屡屡以失败告终。现在看来,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诗人用心太过,用情太深,自己根本无法解脱,以致到死也不能真正觉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这样说,诗人之死是为情所误,是因情而死。这在他许多诗歌中可以证明。
    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构成了他诗歌第三个重要主题。
    诗人虽然在爱情、婚姻和事业上屡屡失意,但由于长期深受耕读家庭的影响和熏陶,“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家国天下”的情怀——传统儒家思想已深入诗人之心,使诗人始终保留着一颗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心,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这在他诗歌中多处都有反映。这类题材的诗歌,大约有十几首,基本上都是他经历过的国家发生的大事、要事。在诗中,他除了描写这些重大事件本身外,还着力表现中华民族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大灾大难面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同舟共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譬如《5.12,上帝将爱深镌大地》:“5.12,上帝没有忘记这个日子/在祖国母亲心灵的一角/有一个叫做汶川的柔软地方/忽然天崩地裂/十几万子民遽然沉陷其中/”全诗描述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惨状和人民的坚强不屈,诗人坚信:“祖国母亲在劫难逃之后必将奥运生强。”最后,诗人“站在几千里之外的高楼上极目远眺、呼喊/加油,汶川兄弟/加油,我的祖国母亲/”为祖国祝福,为人民加油。这样的诗还有《雪灾》、《玉树不倒》、《烈瓷》、《九月黄花》等。
    对祖国壮丽的山河,诗人充满了敬爱、敬仰和热爱之情:在祖国大地上,诗人西去陕西西安,南下广东广州,北上北京,东到浙江温岭,许多名山名刹,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和歌颂祖国壮美山河的动人诗篇。在现存的诗歌中,这样的诗歌大约有十几首。譬如《西安羁旅》一诗,记载了2007年8月诗人到西安参观考察兵马俑、秦始皇陵、华清池等名胜古迹,赞美了祖国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在《秋游仙寓山》一诗里,诗人描绘了安徽池州仙寓山的秀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深厚情义以及赤子情怀。这类诗篇较好的还有《秋夜鸣蝉》、《醒春》、《梅花开过,春天就要来到》等。
    记梦,也是他诗歌的一大内容。
    纵观诗人所有诗篇,诗人不仅是一个“情”的诗人,还是一个“梦”的诗人。理由很简单:由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大不如意,生活的冷酷,工作的处处碰壁,事业的失败,加上后来一些至亲、特别是父母亲的先后离世,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彷徨、痛楚和伤感。因此,只好寄情梦境,到梦中去发泄现实生活中不能发泄的情绪,去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的东西,去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一句话,在梦中,去寻找一个能够容纳自己的宁静港湾,让自己受伤的身心得到些许安慰。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倾其所有,活在梦中/你让一切失去活力的/又恢复了生气/让人看到逆境/童话女王通过装扮/自我追求自我陶醉的奇迹/”(见《梅梦醒来是春天》)
    诗人这类记梦诗歌,大多表现出至情至性、浓艳凄清,这往往与他怀念亲人、追求幸福美满爱情婚姻题材作品相联系。而诗人正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甚至有些离奇的梦,来表达他对亲人们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幸福美满婚姻的追求。譬如《雨霖铃》、《睡莲:有梦好甜蜜》等。
    在这类诗歌里,还有少量作品,其内容表现出扑朔迷离,甚至怪异荒诞。譬如《夜行列车》就是这样一首诗。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租在铁道旁的“家”夜住有感》,写自己晚上做梦。不过这个“梦”做得很“怪”、很离奇:不仅是“夜行列车沿途钉满故乡的刺/呼啸着穿胸而过/”、还“白日昏天暗地打工狼牙棒打击不着/”最后,居然“身体无意间长出了刺许多/——癌/”不料一语成谶,十二年后,诗人竟身患此症而亡。
    在他诗歌里,还有一些写历史人物(主要是悲剧人物)的作品,借以表达对弱小者的怜悯和同情,这也是他诗歌的又一重要主题。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和自己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他深知弱小者的酸甜苦辣,深知他们生活的痛苦和谋生的艰难。因此,对待他们,在他的诗歌中,诗人总是充满着怜悯和同情之情。为此,他选取了历史上一些命运不幸的女子作为创作题材,写了一组反映他们命运的诗歌,表达了对她们的深刻同情和怜悯。例如在《步飞烟》一诗中,诗人愤怒写道:“文武之道不相融/萧索心事有谁通/隔墙有眼无珠耳/厮守数载万象空/马鞭飞扬焉解语/不置一辩死从容/伤心惊鸿多一瞥/薄命难与爱相从/”诗人对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无情地鞭笞了男主人公的阴险和凶狠。这类诗歌还有《卓文君》、《蔡文姬》、《绿珠》、《王宝钏》、《冯小怜》、《关盼盼》、《鱼玄机》、《梁祝之歌》等。
    他的这种感情,甚至推而广之到动物身上。譬如:在《吃环保鱼》一文中,他就表达了对吃“带籽”鱼的人的严重不满。他说:“我不知道这能不能定义为‘母爱’,能不能称之为‘伟大’,但我知道,万物皆有灵,万物皆相通,人类在宣扬自己如何如何仁慈的时候,也应该放与之相和谐相处的‘万物’一条生路!”在他写的《鱼亦我所欲也》一文中,也再次得到印证。
    此外,在读诗人诗作的时候,我们发现:一是几乎每年清明节、母亲节和情人节这三大节日,诗人都要作诗;二是在诗人诗作中,梅花、白雪和春天这三个意象屡见不鲜。其实,诗人写清明、母亲节,主要是表达自己对自己先人、尤其是父母亲的怀念和感恩之情;写情人节,主要是表达诗人追求纯真爱情的梦想;写梅花,因为梅花象征着坚强不屈,与诗人性格一脉相通,同时“梅”还是诗人至死不渝深爱着“爱人”的名字;写春天,因为春天是多梦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而诗人就特别爱做“梦”,也特别喜欢“播种”;写白雪,主要是因为白雪纯洁而又苍凉,这与诗人的身世和理想相吻合。这样理解,或许我们就豁然开朗了。
    从艺术上讲,他的诗歌,也是很有特色的。主要表现为:
    真实,真诚,真情,这是是他诗歌的最主要特色。
    为什么这样说呢?究其原因:
    首先,这是由诗人的创作思想决定的。“我诗写我生、抒我情”,严肃的现实主义,是诗人创作的一大原则。他自己说:“我所写的这些诗歌大部分是我本人感同身受的,也有小部分是别人真实的生活……尽管如此,但并不能抹煞它的真实性,最大的真实也就是我说的‘感同身受’,这一者来自于我把写作诗歌当成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来做,绝不容许有自己不满意的东西出现,二者来自于我把写作诗歌当作人生。”(见2006年2月10日《致四兄》)在诗人看来,他的创作,主要是写自己的“感同身受”,小部分是写他人“真实的生活”,虽然有艺术化的成分在里面,但诗人把它当做“一件非常严肃地事情来做”,把“诗歌当做人生。”这样的创作思想,创作原则,这就必然决定了他诗歌特色的真实性。所以,在他的诗文中,他的举止言行,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所思所想……大到国家大事,譬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国家公祭日、环保问题等,小到公司做事等工作事宜以及恋爱、婚姻、对亲人的怀念等生活中些许小事,无不追求真实、真情和真诚。
    其次,这与诗人的经历有关。诗人出身贫寒,生长在一个江南小山村的一个耕读家庭,父亲的坚定、坚强、厚道和饱读诗书,母亲的勤劳、善良、慈爱和富有同情心,兄弟姐妹们之间的相依相靠,是当地有名的敦厚之家。那时,那里的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没有假冒伪劣,没有坑蒙拐骗。在这种环境下,使诗人从小就养成了厚道、听话的性格:做真人,干真事,不说假话。这也是他长大后、虽历尽磨难,但初心不改的重要原因。正是这种生活经历、这种理想,决定了诗人创作必然会走向严肃的现实主义:用真诚、写真情、表真意。
    再次,这与诗人性格有关。在严格的家教和耳濡目染下,诗人自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孩子。”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挫折和失败一个一个接踵而来。考研的失败,就业的挫折,婚姻的失控,工作的不如意,自己双亲的不幸离世。……长期的失意和不顺心,长期的孤独寂寥生活,长期的贫困,使诗人身心俱伤,憔悴疲惫。原本性格很好的诗人,也逐渐变得倔强起来:在生活和工作双重压力下,在丑恶势力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强:“你是要把我熔成一颗血滴子/还是要把我熔在老君炉炼丹/亲爱的,一旦我浴火重生/定将再起东山,闹你个地覆天翻/”(见《棉婚,我们的婚姻绵里藏针》)为此,他苦苦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为了守住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惜毁灭自己。这在他的诗歌中,多处都有反映。可以说,他的诗歌,都是他用“心”、用真诚去写,表达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感情。
    最后,这与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有关。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诗人所选的题材,主要是对家乡和亲人们的思念;对美满幸福爱情婚姻生活的追求,对背信弃义、无情无义爱情婚姻的鞭笞;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被侮辱、被迫害、被压迫下层人民的怜悯和深刻同情等。写这样的题材,这就决定了诗人创作,只能选择真诚、真实、真情的风格;换句话说,真诚、真实、真情的风格,必然会成为他诗歌创作时的不二选择。
    善于捕捉生活情景和典型化细节,并作艺术概括,这是他的诗歌又一重要特色。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说:“诗歌毕竟是诗歌,是艺术化的东西,这个特点我在写时就注意到了。”(见2006年2月10日《致四兄》)为了塑造和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诗人非常注意捕捉现实生活的一些生活场景和典型化生活细节,并对其进行概括、提炼、加工、总结,从而构成典型化、艺术化的生活场景。譬如在《致父、天父、天父的女儿》一诗中,诗人是追忆自己的弟妹,表达对这位英年早逝弟妹的深切怀念和悼念之情。为此,诗人选取了多个典型的生活场景:父亲临终时相见场景;孩子为母亲祈祷时的场景;在校教学时的场景;师徒初见时的场景。这四个场景,有远有近,有实有虚,通过诗人的艺术化概括,塑造出一位在世时对长辈孝敬、对工作负责、对孩子亲爱、对丈夫忠贞的贤淑女子形象,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又如《温柔地坚持》,这是一首缅怀和歌颂母亲恩德的诗歌,文字轻柔,犹如春天里拂面而来的南风;节奏舒缓,犹如一湖波光粼粼的水面:“踩着清晨的露水/妈妈在菜园里摘黄瓜/在菜园篱笆的一角/正盛开着一株灿白木槿花/妈妈采摘了一篮子/打的肉丝汤呀/谁家的菜,香也香不过她/”这是诗歌的第一段。诗人非常巧妙地选取了一个感人的生活场景——“菜园采摘”。在这里,有
母亲的菜篮,有母亲采摘的黄瓜,有母亲亲手栽种的木槿花,有母亲做的肉丝汤,更含有母亲的勤劳和母亲对孩子“润物细无声”永恒不变的大爱。总之,这里的一切,都是母亲的,都跟母亲息息有关。最后一句:“谁家的菜,香也香不过她。”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但我们仔细咀嚼起来,仔细品味起来,仔细回想起来——特别是想到母亲已经离世、物是人非时,我们就会忍禁不住,泪流满面,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把诗人感激母亲的恩德、怀念母亲的感恩心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白描的手法,是他诗歌的又一特色。
    在现存诗人创作的210首诗歌中,有不少作品,诗人非常善于运用奇特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喻,白描的手法,加上思维的快速跳跃和角度的不断转换等艺术手法,深刻表达出诗人隐微难言的情感。譬如在《城市印象》一诗中,诗人写道:“太阳在吐血/他总有一天要吐尽/而灯光/却要模仿他的神情/不是红得暧昧/就是白得刺睛/楼房污染了这片土地/灯光污染了这方天空/”这首诗几乎通篇都是想象,比喻的新奇,想象的奇特,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下这首诗。
    在《秋无为》一诗中,诗人一会“聆听来自西子心跳合唱的钱塘潮声/”一会“打开袅袅茶香里的佛天道土/在听经仙女散下的百合里牵手/”一会“在太阳雨下笑着,跳着,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与五谷草木并肩/”思维的跳跃,想象的丰富,视角的快速转换,令人拍案称奇。在《你在我纸上》诗中,诗人写道:“心灵里飞翔的鸟/成群落到纸上/诗意地栖息/头脑中澎湃的海/浪潮涌到纸上/遗贝让人眼前一亮/”想象与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的交错运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散文创作上,诗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正如他的诗歌一样,他的散文主要也是写怀念亲友、怀念家乡以及反映婚姻爱情,这两类作品占了大多数——尤其是第一类作品,大约2.5万字(其中怀念母亲文字大约1.8万字),占全部篇幅的四分之一强。这两类文章写得比较好,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其次就是写自己外出游览祖国壮丽山河和名胜古迹时的所感所受(大约1.65万字),写鬼仙故事(大约7千字);此外还有一些探索当代企业尤其是民办企业出路的作品,以及少量探讨人生问题的文章。
    在作品风格上,追求真实、真情,依然是他散文的主要特色;其次,由于作者怀才不遇,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因此,有些文章写得激愤、有些显得低沉;有些写得凄清、有些显得萧疏;有些写得荒诞,有些显得怪异……文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再次,语言通俗,力求平淡,也是他散文一个明显特征。
    毋容置疑,他的一些散文,也包括一些诗歌,严格意义上,是不能称之为“文”和“诗”的。但是,为了给后人多留一些一手史料,为活着的亲人和后人多留一点“念想”,故此,最后,还是把它保留在文集中。

    在整理和编辑这部文集时,主要本着如下的原则:
    第一,力求最大可能保持原文风貌。
    第二,对一些非动不可的作品,主要做了如下工作:校正文中的错别字和一些常识性笔误;改正文中一些错误的句子;合并同类的诗文;对个别作品中需要商榷的地方予以辨证。
    第三,收集诗人在世时一些图片,插入文集中。
    第四,附有少量诗人来往书信和亲友怀念他的诗文。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见崔珏《哭李商隐》)诗人一生多灾多难,虽负风骚之才,却至死不遇。“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见崔珏《哭李商隐》)纵观诗人一生,其凄凉身世和不幸遭遇令人扼腕哀叹,令人泪崩。
    作为亲人,对诗人的英年早逝,对自己无力挽救他的生命,深怀愧疚和哀痛——即使是用“杜鹃啼血”,也是无法表达和形容的。现在整理和编辑他的文集,也许是作为亲人仅仅能做、也是最应该做的事情——对于诗人的怀念和哀悼,或许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这也算是生者对逝者的一个交代吧。愿诗人在天国安息!
    以上文字,就作为这本文集的代序。
 
                                              ——刘良业2020年1月31日至2月22日写于得月楼

    
   注1:雷龙先生文存:雷龙先生,即刘良胜(1972、7~2019、3),安徽池州人,当代公益诗人,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雷龙是他的号。他病逝后,为了纪念他,他的亲人们把他所创作的诗歌和散文整理、编辑成册,名曰《雷龙先生文存》,目前该文集正在出版之中。
   注2:本文所引用作品,除注明作者外,其它均来源于《雷龙先生文存》。


上一篇:哭悼胜弟

下一篇:中华优秀家文化·序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