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园我的家》优秀文学作品-- 教育初心三代传承

时间:2022-02-15 14:13:37  来源: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作者:李保堂
    编者按: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国家监委、教育部、全国妇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经研究,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河北省文联系统期刊联盟共同主办“我的校园我的家”优秀文学作品征文活动。经三个月的征稿工作,共收到文稿近六千篇。从2022年2月12日起,我们将遴选出来的优秀作品陆续在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网站刊载。
    这样做的目的是:展现我省校园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广大教师、学生的精神风采,展示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强化广大教师、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优良的校风与家风,为我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就此提出意见或建议(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教育初心三代传承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李保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七十年历史变迁,七十年日新月异,弥漫在身边的人和事犹如春草一般,一茬接着一茬,从不间断。其中有一种朴素而璀璨的教育梦想,恰似茫茫原野上的一棵大树,枝脉相连,三代传承,初心不改,书写了河北教育史上亮丽的一笔。
 
父亲:38年言传身教筑牢树人精神高地
 
    有人说,教育是一首激昂澎湃的诗,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又或者是一首常唱常新的歌。有着38年教龄的父亲不懂诗,不会画,也不会唱歌,但他把教育过成了生活,把教书育人当成了毕生的使命,安享着一种自得的幸福。
    父亲1933年出生,自幼聪明好学,从涉县师范毕业后以全班第一的成绩顺利分配到涉县城任教。但没多久,便听说距离县城30公里的老家西达镇缺老师。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西达人,他毅然决然放弃县城的优越条件,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那年,父亲年方十八,正是一名热血书生,他自豪地站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光荣的教师生涯……
    从乡镇小学、初中、高中到涉县教师进修学校,从一名普通数学老师、班主任到校长,弹指一挥间,父亲把38年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父亲正直善良,勤勉谨慎,对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所带班的成绩常常名列前茅。但1989年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得父亲不得不提前退休,离开自己钟爱的讲台……
    父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批的学生们。2010年,七里八村的学生们为他制作了“师恩如海”的牌匾。每年春节都会有大批的学生来给父亲拜年。看着围坐在一起的都已经六、七十岁的学生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一发不剩,有的沟壑纵横,有的行动受限,父亲总是情不自禁的感慨万千,与学生们一起重温那段曾经绿过的岁月。2017年9月,父亲领到了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2018年教师节,父亲接受了“涉县人的一天”栏目专访,其事迹也被敏锐的记者发现并在《燕赵晚报》头版进行了报道。
    在父亲“勤勤恳恳凭良心做事,兢兢业业靠师德树人”的家风家训影响下,我们一家三代人中涌现出15位教师。子承父业,立足三尺讲台,光荣的教鞭得以一代代传递,“一家子教员”、“最牛教育世家”的称谓在坊间广为流传。
 
自己:32岁师大人继续躬耕育梦想
 
    从小在教师家庭中长大,1990年高考报志愿时,我几乎是不由自主地选报了师范院校。作为90年代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考上的是省会的师范学院,老师们和家人们都替我高兴。
    1990年的红旗大街荒凉偏僻,第一年新生都住在距离学校约一公里的单独一栋“公寓”内。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穿过一片小树林,曲曲折折的小土路上铺满了我们的土帽与青涩。中间要经过一所令周边人提起来就有些胆颤的学校,里面有许多从青藏高原下来的藏族学生。同班的女生晚自习归来总爱邀请我当护花使者,因为在班级联欢会上她们认定我还有些功夫。没曾想,四年后大学毕业,一辆人力三轮车载着我的全部毕业家当和我的青春梦想到这所学校报到,民族教育的种子就这样戏剧性地突然地洒在了我的心田上。
    初到“藏校”是满眼的陌生和不适应,石家庄闷热的天气混杂着青藏高原上特殊的气息,一张张黑紫的脸庞流淌着雪域风光,横竖也听不懂的藏语交谈......我对于教师职业的准备由来已久,但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几乎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是父亲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告诉我怎样去快速适应并快速投入到更加光荣和艰巨的民族教育事业中。从《阅读和写作》、《大学语文》的精心讲授,到26年的行政管理,各式各等荣誉证书塞满了抽屉。
    曾经无比激动于上学时划时代的青春记忆:耳熟能详的罗大佑的《恋曲1990》仿佛仍在耳边飘荡,烈日下快意球场的激情似乎还在涌动,班集体活动时马后鞍前地履行学生干部的本分......如今无比自豪于工作后母校跨世纪的蓬勃发展:1996年四校合并新的河北师大诞生,2011年百年学府传统与现代书院气息相融的新校区的启用,从省部共建到”双一流”一层次高校的奋进,从几十人的西藏班到少数民族预科班、大专班、小教全科班、本科班等多民族团结并存的“一体两翼”新格局的形成.....
    而今,我已经在师大32岁了,上学于斯,工作于斯,青春热血沸腾于斯,守望和传承教育梦想于斯。32年师大岁月,凝结着一个从太行山深处幸运走出来的青年献身教育、拼搏奋斗的历程,也诠释着一名在良好教育氛围浸润中脱颖而出的共产党员茁壮成长的师道初心。
 
女儿:濡染湖湘文化和中传精神,最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女儿2016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中国传媒大学读研,她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大学教师。从两岁进入河北师大第二幼儿园起,到河北师大附属实验小学、中学九年的读书生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师大子弟”。在师大的圈子里长大,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也多是和教育有关的人和事。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名大学教师——她要接过爷爷和我的接力棒,做一个课讲得很精彩,深受学生喜爱的“四有”好老师。
    衡水中学三年的历练使她很快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她学习刻苦努力,连续两年专业第一的好成绩和大大小小比赛的奖项,让我深感欣慰。她喜欢与同学一起做一些积极有益的事情,有时到湖南省大剧院做志愿者,有时到残障儿童康复中心做助教,暑期参加三下乡活动陪伴山里的孩子度过难忘的十五天。她喜欢不断挑战自己,在学生工作方面不断尝试不同的岗位和职务。大二时她成为一名党员,担任校报编辑,常常在报刊、网站上发表一些文章,大学毕业时她荣获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称号。在中国传媒大学里,她边读书边参加媒体实践,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校园是她再熟悉不过的环境,她想要在这里扎根,成为其中永远的一份子。    
    回首我们这个教育大家庭,以父亲为支点,一手牵着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的过往,一手牵着立志桃李伟业的崭新希望;师大母校喜迎120周年校庆,一脚踏着百年学府的厚重深沉,一脚踏着争创双一流的奋进旋律;附属民族学院正面临转型发展新格局,一肩挑着教育援藏的国家战略,一肩挑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在两个百年交会的新时代,我们一家可喜地传承着不变的教育初心,“一根教鞭酬壮志,两袖清风为人师。三代传承教育梦,桃李不言自成蹊。”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