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连载)--李姓起源

时间:2021-10-21 16:41:49  来源: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作者:木铎
编者按: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21年9月13日起,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将连续编纂、刊载《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将讲述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也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良好家风。
  《中华姓氏文化》在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网站连续刊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对此事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
 
(续上)李姓起源
 
    现台北市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是现今李氏宗族中规模最大、组织设置最完整世界性的李氏宗族组织。它正式成立于 1973年3月 15日,在此之前进行了认真的筹备,先由发起人李石会、李嗣聪、李晶仙、李宗黄、李建兴、李朴生、李英、李峻峰、李鸿儒、李雅仙、李继渊、李儒聪、李普同、李丙心、李开忠、李洁、李士贤、李宝淦等,在台北市中山南路 13 号召开“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发起人会议,从而产生了筹备委员会。经过一段积极的筹备工作,于 1971年 10 月29 日召开国内外宗亲恳亲大会,会址设在台北市南京东路 309 号李氏宗祠。
    会议召开之时,有 22 个国家、地区,77个宗亲团体及 600 余位宗亲出席大会,真是盛况空前。会议通过了各种议事规程,并通过了《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组织章程》及《世界李氏宗亲联合总会组织章程》。这个命名为“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的世界性李姓宗族组织,终于宣告成立。
    除了台北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外,还有不少李氏宗族组织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共同传统,在祖寻根的共同精神之下而建立。
    世界各国李氏,通过各个李姓宗亲组织把李氏宗族的荣耀昭显于世,把李氏宗族的门风发扬光大。每个李姓后裔,无论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国,他都能寻找到自己的血缘裔亲,沉浸于同宗同源的亲情之中。
    羡慕、向往、赐姓,汉化李姓的民族成分丰富多彩一苗、瑶、壮、白、回、土、畲、高车、犹太、朝鲜......帝王者有之,文人学者辈出。
     吸收与融合
    李姓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普遍能见到,其原因,除了唐朝大量赐给异族姓名外,还有少数民族本身汉化的问题。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中,李姓被多个民族所接纳、使用,并世代传袭,从而使李氏宗族的民族成分丰富多彩。
    苗族李姓是从苗名转化过来的,是苗语名字“拟”的讹写。“拟”是水牯牛的意思。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大族,有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贵州高原,其余分布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
    苗族本来没有姓氏,在清代之前,其称谓一直是“子父连名制”,即以本名加父名。例如“确波”,“确”是本名,“波”是其父名。至清代,苗民普遍有了汉姓,这是在清朝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出现的。清朝官府在编制户籍、登记造册时,往往以汉姓之音来代替苗名,例如户主(男性)名“务收”,负责登记的官员就将“务”译为“吴”,于是就成了“吴收”。还如“郎”被译成“梁”;“枉”被译成“王”;“掌”被译成“张”,如此等等,汉姓大量出现在苗民中。
(待续  摘自《中华姓氏起源》)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