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连载)--李姓起源

时间:2021-10-13 09:11:21  来源: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作者:木铎
编者按: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21年9月13日起,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将连续编纂、刊载《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将讲述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也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良好家风。
  《中华姓氏文化》在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网站连续刊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对此事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

(续上)李姓起源
    宁化石壁,地处闽西粤东边界,他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是在唐宋之间形成的。今天散布于福建、广东、台湾及海外各地医的各姓氏,他们的族谱中所记载的有一个十分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这些不同姓氏的祖先,几乎都是从宁化石壁村搬迁出来的。
    有人认为:客家先民自永嘉南渡(307)后已在赣南安居乐业了十几二个代人,到了唐末,规模宏大的黄巢起义(875),使赣南成了兵戎相见的战场。
    据著名客家史学者罗香林教授分析:战乱居江西以虔、信两州为最甚,在福建则以建州、福州为甚。闽西的宁化,正处建、信弓州之南,虔州之东,未受兵祸,故成了当时避祸乐土,于是赣南的客家先民纷纷从石城过大畚桥,翻越岭隘,进入宁化石壁村,在此休整一段时间后,再散布闽西各地或从永定、上杭迁往粤东。“小小石壁村,子民近半亿”石壁村成了闽西粤东客家的摇篮续远迁的中转站。
    李珠的子孙们是从宁化石壁向外远迁的众多姓氏中的一支李姓大军。
    李火德被公认为南方李氏大始祖,现居于台、港、澳及东南亚的李姓华人多是李火德的后商。
    李火德之后裔,支分派出,繁衔不穷,远布于海内外。不仅现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之子孙,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求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因为这些华裔李氏基本上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一带移居海外的。由此看来,李火德是南方陇西李氏的一世始祖,亦被称为陇西人闽粤始祖。
    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于宋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十一月初八子时,出生在宁化石壁村。按李氏族谱记载,李火德属陇西李氏的27 世裔孙。
    李火德在福建宁化县石壁村,长至 19岁,当上了汀州府宁化县儒学谕。21 岁那年,因宋元兵乱,与其兄木德,从宁化石壁迁至上杭胜运里(今福建上杭稔田乡丰郎里村)。
    李火德元配伍氏,伍氏一直无生育,在李火德 63 岁时(1268),由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 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李火德三子分别是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这三子的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
    李火德的第8代裔孙李崇诚,为明朝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火德公第 17 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公的第 11 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 代裔孙李陟瞻,第 22代裔孙李端毅、第 23 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清时期任将军职。李火德之 28 代裔孙李宏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待续  摘自《中华姓氏起源》)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