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条家规,务必记住!

时间:2023-02-17 14:04:33  来源: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  作者:

编者按:为及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近期发布了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文章,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一些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表达了入会意愿。为此,现将《入会申请表》附在文后,有意者可点击下载填写。并发学会秘书处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15373001017,同时也欢迎有关专家学者积极投稿(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


    《淮南子》中说:“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谓圆。”过去,一个人如果行为不端,就会被人评论为“没家教,不懂规矩”。当前大多数人把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寄托于学校,以为一个孩子学好学坏,成才不成才,跟上什么样的学校有直接关系,所以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学校,不惜血本。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个环境:家庭、学校、社会,而他所受到的教育,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其中,家教才是最重要的。家教,如同一个家庭的窗口。好的家教,来自家里立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即行为规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甚至决定孩子的教养和素质。父母如果能立下这三条家规,子女必定有出息。
 
家规一:懂得吃苦
 
    “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康熙《庭训格言》。
    
如今的社会,在许多穷人家的父母,不让孩子吃苦,拼命将自己孩子养成了富家子弟时,富人却拼命想让孩子去吃苦。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顺境当中,大部分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忘记自省、忘记谨慎、忘记进取,在越来越大的松懈和得意忘形中堕落和垮掉,这是人性的必然。逆境则反而会激发人的潜力,并让人谨慎小心、步步为营,充满进取精神。所以吃苦是福,之所以觉得苦是心志还未磨炼成,修为还未修炼就。而吃苦,正是磨炼和修炼的最好方式。其实,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并不是说哪个孩子吃的苦多,将来拥有的能力就越大。人人都会背诵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而很多人背着背着忘了开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以许多人也忘了吃苦的最终目的,错将吃苦本身当成了高贵的荣耀。令孩子得到成长的不是苦难,而是吃过苦以后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品质的历练与升华。所以,单纯的吃苦并不值得赞美,否则的话,受尽苦难的街头流浪汉岂不是成为了人生赢家?值得赞美的是能够战胜苦难的能力,以及战胜苦难之后获得的幸福。成长之路上,没有捷径。父母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所以真正爱孩子,绝不是把他放进蜜罐里,而是自己去体味苦尽甘来,去独自探寻奋斗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努力去战胜苦难,赢得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获得后半生独立生活的底气。

家规二:尊师重教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现在不少人,津津乐道于几个文化不高、但事业有成的名人,特别是那些网红,用于堵住家长苦口婆心的嘴。然而事实是: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与底层。《颜氏家训》有言:“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读书一直都是通往高贵最低的门槛,也是实现阶层逆袭最好的路径。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无论何时,你应定要谨记:读书无用,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谎言。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围炉夜话》有言:“薄师者,必无佳子弟”。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与孩子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我们对待自己的老师和孩子的老师时一定要尊敬,这样我们教导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自发地尊敬我们,在学校里也会对老师尊敬有加。山西乔家就在自家大院里设私塾,让氏族子弟不分男女,不论亲疏,一律上学读书。乔家对任教的老师十分敬重,每位老师都配书童伺候,伙食与主人相同,还让老师坐上席。老师回家,主人们要送到大门外,等老师上车以后才能返回。这样懂得尊敬老师的人,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成为好弟子。

家规三:律己宽人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颜之推《颜氏家训》
     修身是中国人处世哲学中的第一步,而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律己。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自己的行为。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人生所成就的高度,一方面取决于自律的程度,另一方面来自于做人的格局。明末著名大臣吴麟征说:“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一个在很狭隘的家庭里成长出来的人,人格必定不高贵。所谓的贵,并不是财富的多少,而贵在父母的胸怀,贵在父母的格局,更贵在父母的言传身教。陈希夷在他的传世之作《心相篇》中讲:“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锱铢是古代重量的单位,一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连这么小的东西都计较的人,怎么可能承担得起大事和大福报?斤斤计较的父母,最后往往养出胆小懦弱,或者同样爱计较的孩子。拥有广阔胸怀的核心要素是:宽人。白岩松在《致儿子的信:学会宽容》中写道:“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心有多宽,人生之路就会有多宽。
点击下载《入会申请表》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