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生春又来

时间:2022-12-22 09:54:47  来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公众号  作者:

编者按:为及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近期发布了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文章,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一些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表达了入会意愿。为此,现将《入会申请表》附在文后,有意者可点击下载填写。并发学会秘书处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15373001017,同时也欢迎有关专家学者积极投稿(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小年,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还是我国民间的一个热闹的传统节日,甚至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六个节气中的第四个。古时候,人们就发现,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子的位置时,白昼的时间最短,黑夜的时间最长,于是定此时为冬至。现行的“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到了现代,人们将冬至定为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中的一天。
 
冬至三候
 
    在我国古时候,人们按照生物变化的规律,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冬至时节,由于天气寒冷,躲藏在土壤下面的蚯蚓蜷缩着身子,仿佛打成一个结似的;
    二候麋角解:麋鹿在这时候,因为感受到渐渐滋生的阳气,鹿角开始脱落;
    三候水泉动:阳气还使得山中的泉水变得温热起来。
    冬至时节,许多动物都在躲避严寒,它们或者冬眠,或者躲起来取暖,大地显得格外宁静。而在植物界,梅花、松树、竹子组成了“岁寒三友”,迎着风雪傲然屹立,它们的生长特点也因此为许多人所喜爱。

 
冬至习俗
 
    祭天祭祖:冬至日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祀,包括祭天和祭祖。从周代起,冬至这天,民间和官府官廷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史记•封禅书》:“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魏晋六朝时,冬至被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帝京岁时纪胜•冬至》载:“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已逝的父母尊长祭拜。人们在冬至时节,郑重地将神灵、祖先的牌位或者肖像供奉在家中最庄严的地方,摆好香炉、祭品,然后进行拜祭,以求风调雨顺,家庭幸福。
    提冬数九:提冬数九指的是从冬至的第二天开始数九,数上九天是一九,再数九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 “九九”就是春暖花开之时。所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约上九个人,一起聚在酒楼,摆上九盘菜、九只酒杯,然后再一起喝酒。总之一切都尽量要达到“九”这个数,或者与“九”字谐音,例如“酒”,以表示“九九消寒”的意思。
    吃饺子:民间流传着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穷富,饺子都是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传说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一种驱寒保暖的食品,人们在冬至的寒冷天气吃了饺子,就会觉得浑身暖和,而饺子原本就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食品,一直都为人们所喜爱。饺子馅的美好寓意:韭菜馅预示着久财之意。最为常见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饱鼓之意,谓之鼓财。
     吃汤圆:汤圆用糯米粉做皮,中间加以糖果、芝麻、花生等做馅,包成圆溜溜的团子,然后下锅煮熟。吃汤圆寓意着“阖家团圆”,带有满满的祝福之意。南京人在冬至吃汤圆也是取其“团圆”之意,冬至南京人的家宴桌上都会摆放一盘汤圆,家人团坐共吃汤圆,期盼来年团圆安康。
     吃馄饨: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故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进补:在冬至时节除了吃饺子、馄饨等食物,南京人还有“一九一只鸡”的进补食俗。南京有句老话:逢九一只鸡,天天一个蛋。冬天需进补,南京人冬至是要喝鸡汤的,传统说法是在冬至这天喝了鸡汤,一年身体都很棒。热腾腾的黄油老母鸡汤足以治愈整个寒冬。

 
冬至诗词
 
    古人说:冬至大如年。在冬季里,冬至最有仪式感。吃饺子、吃汤圆、数九……无不告诉世人,最寒冷的冬天来了。一首经典的冬至诗词,新雪玲珑,梅花欲开,带你了解人世间冬至的人情冷暖。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点击下载《入会申请表》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