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连载)--李姓起源

时间:2021-11-30 09:47:34  来源: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作者:木铎
编者按: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21年9月13日起,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将连续编纂、刊载《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将讲述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也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良好家风。
  《中华姓氏文化》在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网站连续刊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对此事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
(续上)李姓起源
    但是,李秀成此时一心一意想经营苏浙,在太平军作出西征武汉,以救安庆的战略布置时,表现得不热心,因而延期两个月到达武昌县,导致西征失败。此后。在1861年的安庆激战中,李秀成竟又不顾安庆安危,从江西径回浙江。
    1863年至1864年,太平军进行了惊心动魄的天京保卫战。李秀成奉命,回援天京,自1863年十月起,同围天京城的湘军激战四十多天,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太平军经过多次战争的消耗已无力组织大规模反政。五月,苏浙战场瓦解,天京变为一座孤城。李秀成力劝天王洪秀全主动放弃天京。这一建议无疑是正确的,若加以采纳,必定将对保存革命实力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洪秀全说自有天兵天将援救,拒绝离开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曾国藩的潮军挖地道炸毁城墙,攻破了天京城。天京城破时,幼天王在李秀成的保护下,冲出重围,后又失散。李秀成逃到荒山中被拿获。8月7日,为曾国藩杀害。
    从唐代鼎盛到宋元凋蔽,李姓渐入平民角色,呈现出才人倍出,宗族兴旺的局面。李善长,李鸿章,谓为一朝权臣,共产党人李大钊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之一,而李宗仁则先为中华民国代总统,后终于回归祖国,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明清以来的李姓人物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今属安徽)人。1354 投人起义军朱元璋幕下,由于足智善断。善于因才用人。深得朱元璋信任,常参赞其左右。
    明朝建立。李善长官拜太子少师、授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定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组,都由善长与儒臣谋议而行。洪武三年(1370),投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承相。封韩国公。时封公者共六人,而善长位局第一。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萧何,褒称甚至。洪武四年(1371),以疾致仕、病愈后主持修建临濠(今安徽风阳宫殿、时朱元璋江南富民14 万于临濠,又以李善长管理其事。九年(1376),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同议军国大事、督修圜丘。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承相,两人往来甚密。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连其家人一起处死。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明代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
    清正廉沽的明代大臣李三才。李三才,字道甫,号修吾、陕西临潼人,寄籍顺天通州。明朝万历二年(1574)进土,历官户部主事、山东佥事、河南参议、大理少卿。二十七年(1599)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阳。在任期间,坚决反对矿税,惩治了山东税监陈增及其党羽程守训,深得民心,颇有政绩。
    李三才善于笼络朝士,结交者遍天下。时顾宪成讲学东林,他深与相结,得宪成信任。并尝请补大僚,意在擢用东林党人。万历中,内阁缺人,有人建议宜参用地方长官,准备推荐三才人阁。谁知引起轩然大波,谤议四出,朝臣亦分为劾救两派,聚讼不已。顾宪成致书大学士叶向高,力称李三才廉直,支持其入阁。因此议者益哗,又引起东林党与齐楚浙党官僚之争。三十九年(1611)无奈的李三才只好辞职引退。天启三年(1623)起为南京户部尚书,未赴任卒。死后遭阉党追论,被夺封诰,崇桢初复赠官。
(待续  摘自《中华姓氏起源》)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