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连载)--李姓起源

时间:2021-10-20 15:22:30  来源: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作者:木铎
编者按: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21年9月13日起,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将连续编纂、刊载《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将讲述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也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良好家风。
  《中华姓氏文化》在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网站连续刊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对此事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

(续上)李姓起源
 
    湖北阳新李氏,其开基先祖为唐宗室李恪之九世孙李衢。
    台湾李鸿绪先生有《湖北阳新李氏源流》一文,叙述如下:
    据李鸿绪先生考证,其祖上出自唐宗室后裔。唐朝开国皇帝出自陇西李氏,其有天下,宗室子孙空前繁衍,《氏族典·李姓部》载,高祖李渊有子二十二,李渊之子太守李世民有子十四,皆封王。李世民之第三子,名恪,封吴王。恪九世孙李衢,迁居于江西建昌,他生有四子:轩、辕、耕、辂,这四个儿子的家系中,各有一部分迁到湖北省的阳新县,迄今已有三十余世,算起来历时一千多年。
    迁到江西的李衢,其子孙繁衍,派系众多。以李衢第四子李辂这一支系来看,其派系有 43 世,清晰可数,井然有序。
    李衢的后裔,人才辈出。明朝有李亭瑞,官至中书;有李文郁,为帅府,李文郁后迁江西九江德化,其后有李鸿达与子李道生,在清朝乾隆时期,父子都官至翰林。
    在阳新的后裔中,有李应熙,清康熙时为翰林;有李克伟,是乾隆、嘉庆时人,进士出身;有李滋松(字衡石),为咸丰、同治时人,曾任新疆藩台兼署抚台,其弟李捷云,为新疆协台。
    李衙的后裔又有从阳新迁至英山(今安徽英山县)的,这一支系中有李伯质士彬,为嘉道时翰林。他曾于阳薪宗祠撰有楹联数幅。其一:“先代启藩封,至今烟火万家,瓜魅实繁冠带盛。客途瞻木主,愧我清风两袖,柳袍虽换枣糕无。”其二:“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
    湖南安化邓姓李氏,其先祖是唐后主李煜第八子。后唐邓王李从镒的儿子。
    据说,今湖南安化县的邓姓,是唐朝宗室李天和的后裔。
    李天和的后裔为什么会改邓姓呢?这要从南唐的灭亡说起。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李煜即位后,南唐国运已朝不保夕,李煜知道即将亡国,而又无力挽回大局,只好终日饮酒赋诗,沉溺于声色。开宝八年(975),宋兵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终于灭亡。国亡之后,南唐宗室后裔成了宋朝的捕捉对象,为了逃避亡身灭族之祸,诸王纷纷出逃。在当时侥幸逃出的宗室诸子中,有李天和。李天和是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儿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李天和就以其父的封号“邓”为姓,隐居民间。就这样,李天和传下了湖南安化县一带的宗室李氏。尽管李姓被改成了邓姓,但其宗族之源仍归于陇西李氏。
    唐高祖有二十二子,其子孙广播华夏大地,造成了李姓天下第一大姓的局面。
(待续  摘自《中华姓氏起源》)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