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家文化”滋育新时代家庭建设

时间:2019-07-17 10:24:40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周韵曦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正因为家风聚为民风,民风汇成国风,家风文化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2019年海峡两岸家庭教育高峰论坛近日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办,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围绕“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这一主题,从各自学术角度和专业领域出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阐述传统“家文化”中蕴含的家庭、家教、家风、家训、家规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探讨传统“家文化”在新时代家庭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深入研究传统“家文化”如何与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并通过深入交流和分享两岸在促进家庭教育发展中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两岸共识,达到文化认同。

  以经典的力量弘扬“家文化”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蕴含着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内涵和意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的发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为题,贯通《孔子家语》《论语》《中庸》《礼记》等多部经典,提出了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的理念和观点,阐释了道与家道、家道与人生的辩证关系,传授了道德观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诗礼传统的灵魂在于道德,在于社会和谐、人心和顺。”杨朝明特别以孔氏家族深厚的“诗礼家风”和“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等经典名句,介绍了诗礼传统对中华家风的影响与成就。

  “厚德载物,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义廉耻……”发言时,台湾中央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首先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了重点梳理。

  “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洪兰结合台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状况和有关经验介绍道:“从民间习俗来看,台湾仍保留着浓浓的中国传统习俗;从宗教方面看,从大陆传过去的佛教以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仍是台湾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从语言文字上看,台湾依然沿用传统的正体字;台湾的城市道路命名也处处传递出强烈的中华色彩。”她由此对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发出感叹:“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波折却依然厚植于宝岛的每一寸土地”。

  从先秦时代至今,“忠孝文化”始终贯穿在家与国的关系之中。厦门大学教授傅小凡以《传统忠孝文化的现代解读》为题,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与现场观众谈古论今,分享了在“忠孝不能两全”时如何选择不让自己遗憾的独到见解。

  培育优良家风仍是新时代“必修课”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及当前“家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两岸学者共同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周易》就提出,教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延斌教授认为,“家文化”是国文化的DNA,是中国人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是传统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陈延斌讲到,当前“家文化”建设中存在孝道衰落、代际矛盾、家庭暴力、家教不严等问题。同时,家风严重影响着党风政风。他说:“今天的家庭仍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齐家教子、修身处世、培育优良家风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建设优秀家文化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和整个文化建设的大局。”

  通过十年来实地走访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门望族故居,人民日报《人民周刊》家风研究院副院长林青贤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教研究》为题,从世人皆知的“孟母三迁”讲起,对现代“家文化”建设提出孝道与责任感建立、学习不等于成长、修复两性关系、家庭教育决定人格、学校教育决定人才的思考和建议。

  洪兰建议家长:儿童12岁之前是教育的黄金时期,父母应该好好把握这个阶段(尤其是6岁之前),正确引导孩子,给他们好的价值观和约束力,让他们通过养成好习惯,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让优秀传统“家文化”滋育当代家庭建设

  如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已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课题。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就是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家文化’,就是要坚持文化理想和道德理想,就是要接受优秀‘家文化’的熏陶,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赵东花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这样说道。

  “我们应汲取传统‘家文化’精华,为今天家庭、‘家文化’建设提供丰富滋养。”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家庭教育如何有机融合,陈延斌提出自己的建议。

  “家长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要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与学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深入解析《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为家长们指出当代家庭教育的正确路径。她建议:让孩子对父母有依恋感,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做正直的人,爱岗敬业,有责任感,给孩子树立榜样。“做到这两点,家长就是一个基本称职的家长。”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