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中播下经典的种子

时间:2014-09-25 12:40:03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作者:石雅彬



石纺街小学学生整齐划一在做书法操。
 

 传承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石雅彬/文 张震/图

    出场嘉宾:
    刘良业(省教育厅史志办原副主任,研究员,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秘书长,作家、诗人)
    冯荣光(河北省教科所史志室原主任、高级教师,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新学期开学伊始,“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便引发广泛关注,一场关于传统经典去留的大讨论随之展开。人民网9月2日发表题为《上海小学课本删除古诗:减负还是减传统文化》一文,还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心里不储存着几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类的,还是中国人吗?”“删古诗不是减负是瞎折腾”……
    前不久,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是必经之途,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在文化上找到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获得一种根基,从而更好地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
    国学热乱象待规范
    记者在某知名图书网站输入“国学”进行搜索,结果搜出5万多种相关图书资料,其中仅仅启蒙类读物就有3千多种,这些品种繁多的读物,令人眼花缭乱,别说孩子们很难选择,就连家长和老师也往往无从下手。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都没有统一的国学教材,学校和社会国学班使用的教材种类繁杂,对于各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哪种程度的教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市各中小学选用的传统文化教材同样品种繁多。一些家长表示,希望能够由国家统一编纂国学教材,这样一是可以规范阅读,另外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阅读范围也能有所界定,避免孩子对于所读传统经典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
    汉服热、私塾热、成人礼……这些国学热的伴生产品,如今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不再吸引惊诧的目光,学生们穿着汉服在国学堂里诵读经典,这样的场景在近些年并不鲜见。然而这些表面化的场景背后是否真的都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精华还是糟粕都照单全收,抑或甚者在国学的旗帜下行盈利之实,造吸睛之势,这些都有待相关部门的政策规范和甄别。
    冯荣光说:“上千年发展而来的国学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穿越时空,照耀古今。学习国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更是一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的再教育过程。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才是永久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特性,让我们更永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之所在。”
    多一些言传身教,少一些形式主义
    国学是我们国人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近些年,国学教育在我市日渐受到重视,不少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或者传统文化课,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将传统文化作为办学特色加以发展,不少家长也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
    但是,记者随机采访了我市某小学的几名小学生后发现,他们大多能脱口而出背上几段《三字经》、《弟子规》等,但是细究其中具体含义,只有少数人能讲解文中的一些典故,而大多数人只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阶段。
    据了解,目前我市中小学的国学老师有两种,一种是本校的语文或品德老师兼任,一种是外聘的国学老师。“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也有限,就很难给学生们深入讲解。”刘良业说。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都停留在让学生诵经、背书这一层面上,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尚不能够达到深入解释、重点讲解的水平。
    我市某区一位教育部门负责人认为,低年级学生学习国学,更多的是对记忆力和语感的训练,到了高年级才能进行理解性的教学。低年级学生通过背诵国学经典文章,可以提高识字量,增强记忆力。某校一位初三学生说:“小学背过的国学经典都不记得了,可是现在背课文很容易。”
    “让学生诵读传统经典是必要的,因为许多传统经典必须通过不断诵读、记忆,才能印刻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成为他们终身的文化财富。”刘良业说,“但是仅仅诵读是不够的。还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深入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将其为我所用,真正地融入自己的思想,让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内涵,指导自己的言行,这样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逐步提高。”
    一位小学校长说,传统文化作为专门课程,在推行上也有难度,因为目前许多中小学语文课都是程式化教学,为了应考而教学,搞标准答案,缺乏个性化讲述,学生们很难从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美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要想全面推广传统文化,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保障机制、教师培训与考核机制,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刘良业说。
    刘良业也指出,教师在传授传统文化的同时,师德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一名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美德,比如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谦恭有礼等等,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学生,用自身优秀的言行,感染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冯荣光说:“学习传统文化,先要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因此我们教授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从家庭生活入手,潜移默化地用传统文化精髓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和社会是学国学的主战场。
    荣文婧是一位8岁孩子的母亲,她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背《弟子规》,“当时是我背一句他背一句才肯学,逼得我也把《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荣文婧说。一边背,她一边把《弟子规》里面的典故以讲故事的方式,慢慢教给孩子,同时她自己也以身作则,《弟子规》要求孩子的同时也约束着父母的言行,“渐渐地,孩子身上起了一些变化,他似乎比同龄的孩子更加谦恭有礼、懂得分享、诚信和孝敬。”荣文婧说,“我觉得学习国学,必须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如果只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学了也白学。”
    刘良业指出,传统文化教育最忌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必须遵循经世致用、古为今用的原则,让那些经典故事、典故成为我们日常言行的指导,这样才能达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国学、传统经典不应该只是躺在冰冷的图书馆里,而是扎根在每位国人的心中,在国学热不断发酵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当今教育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此,记者走进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协会,请专家解析如何让传统文化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专家推荐阅读书目
    在小学阶段,应该以传统启蒙教材和古典诗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以《弟子规》、《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等为主,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在小学高年级,则以《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为主,以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目标。
    在初中阶段,可以选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诸子等,体味经典所具有的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在高中阶段,可以选读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感悟并了解传统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